台灣部落地圖

 

taiwan.gif (35850 bytes)

 

 

台灣原住民在我國古籍中被稱為「東鯤」或「東番」,清代通稱台灣「番族」。日本據台以後改稱「蕃」,後又稱「高砂族」,台灣為消弭種族間的歧視,遂稱「山胞」,後又稱「原住民」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族群分類表

地區  族群 共同文化特徵
北部諸族 1.泰雅 2.賽夏 紋面、織貝、祖靈崇拜
中部諸族 3.布農4.曹 父系外婚氏族、母系宗重,皮帽、皮套袖褲、皮革鞋、護陰袋
南部諸族 5.排灣 有貴賤階級及貴族的土地特權,雙系宗族,百步蛇崇拜,太陽崇拜、喪服、琉璃珠,花環頭飾,祖先像獨石,青芋之栽培與燻製
東部諸族 6.卑南 7.阿美 母系親屬,年齡階級,燒疤紋身,多會所,海漁
蘭嶼群原住民族 8.雅美 漁團組織,棕櫚布、銀飾、土偶、獨木笠、銀盔、籐甲冑、無袖銅衣、水芋栽培、拼板雕舟


泰雅族—
約在300年以前,他們的祖先原居住於濁水溪流域,直到十八世紀中葉,開始東移,盤據埔里以北山區,包括濁水、北港、大甲、大安、後壟、大科崁、大濁水、木瓜等諸溪流域,垂直分布於海拔300∼2000公尺之間。
另一部份則分佈於台北縣烏來;桃園復興縣復興、光石、五峰;苗栗縣大安、台中縣和平;南投縣仁愛、信義、花蓮縣秀林、宜蘭縣大同、南澳等十一個鄉。1975年人口統計為六萬餘人,共約一百二十多個番社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賽夏族—
祖先自大霸尖山山麓一度移居至大湖及苗栗,其後又逐漸遷移至阿里山和五峰一帶地區,垂直分佈於平地至海拔1000公尺之間。普通五峰鄉大隘村稱為北賽夏族群,南庄一帶稱南賽夏族群。人口統計僅千餘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布農族—
十七世紀時期,他們居於中央山脈的西側區域,經一世紀之後,擴展範圍北至台中縣;南至屏東,為台灣各族中擴張力最強者,同時他們居住在海拔500∼3000公尺之間,最能適合高地之變化。
現分屬於南投縣的仁愛、信義;高雄縣的雅爾、瑪雅;台東縣的海端、延平;花蓮縣的萬里、卓卓溪等八鄉。1975年統計為三萬餘人,約有番社六十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鄒族—
在中古世紀時期佔據中南部廣大區域,其後受其他民族移動影響,逐漸縮小範圍形成了現居區域。
該族可分南北兩部,北部以阿里山為中心,勢力及於曾文溪上游及陳有蘭溪左岸的楠子腳一帶。南部在下淡水溪上游,荖濃溪與楠梓溪流域。垂直分布於海拔500∼2000公尺之間。
現分屬於嘉義縣的吳鳳、南投的信義、高雄的雅爾、瑪雅等鄉。原有番社十八個,現有人口約七千餘人。
關於鄒的:
氏族信仰◆ 鄒族戰祭◆ 生命禮俗◆ 狩獵文化◆ 山崖之歌◆ 服飾配件◆ 頭目傳承◆ 母語保存◆ 傳統美食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魯凱族—
居住於阿里山以南,大武山以北山地,濁水溪、隘寮溪及大南溪流域。垂直分布於海拔500∼2000公尺之間。
現分屬於屏東的三地、霧台,高雄縣的多納,及台東縣的卑南、大南諸鄉。原有番社二十個,現有人口萬餘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排灣族—
分布區域北起大武山地,南達恆春,西自隘寮至枋寮,東至太麻里以南海岸的銳角。垂直分布與魯凱族同。現分屬於屏東三地、霧台、瑪家、泰武、來義、春日、獅子、牡丹等鄉,及台東的金山、達仁與太麻里諸鄉。原有番社約六十個,人口現為四萬三千餘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阿美族—
原為台灣原住民族族中人口最多的一族,他們的祖先原散佈於東部峽谷、平原的南北兩端,即秀姑巒溪口與恆春地域,後來又移動而佔居台東海岸區的新城等十一個村鄉、花蓮縣屬的秀姑巒溪及海岸的十二個鄉鎮。原有番社一百零九個。1975年人口統計為十二萬餘人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    
卑南族—
分佈於卑南溪以南,知本溪以北的海岸區域,即台東縣的卑南鄉。原有番社八個,現人口約萬餘人。